华中农业大学李建洪教授作报告

中国农药销售额已超过350亿,水稻上农药销售额约占1/4,且水稻农药使用量超过农药总使用量的26%,杀虫剂占水稻用药量的50%左右。华中农业大学李建洪教授在此次会议上,着重分析并强调了稻飞虱抗性动态及治理措施。
据研究分析,我国灰飞虱对毒死蜱、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噻嗪酮、醚菊酯、吡蚜酮7种药剂的敏感性。其中,噻嗪酮已达到了高水平抗药性,毒死蜱、吡虫啉已达到了中水平抗性。 醚菊酯、吡蚜酮达到了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噻虫嗪、烯啶虫胺还处于敏感阶段。
通过对湖北省白背飞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研究分析,白背飞虱对吡虫啉处于敏感、低水平抗药性阶段,但其在湖南、安徽、福建已经呈中等水平抗药性;对噻嗪酮处于中等水平抗药性阶段;对吡蚜酮处于敏感、低水平、中等水平抗药性阶段;对烯啶虫胺处于敏感、低水平抗药性阶段;对噻虫嗪处于敏感、低水平抗药性阶段,在安徽呈低水平抗药性;对异丙威处于敏感阶段。此外,在江苏、广东、浙江、福建,白背飞虱对仲丁威都达到了高水平抗药性阶段。在江苏、广东、浙江、福建,白背飞虱对丁硫克百威达到了高水平抗药性阶段。在浙江、云南、海南,白背飞虱对马拉硫磷达到了高水平抗药性阶段。在广东,白背飞虱对毒死蜱达到了中等水平抗药性阶段。
通过对五省九地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研究分析,褐飞虱对吡虫啉处于高水平抗药性阶段;对噻嗪酮处于高水平抗药性阶段;对吡蚜酮处于中等水平至高水平抗药性阶段;对烯啶虫胺处于敏感阶段;对噻虫嗪处于中等水平抗药性阶段;对异丙威处于中等水平抗药性阶段;对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药性阶段。此外,据更多文献记载,在江苏、广东、浙江、湖北、江西、海南、湖南、贵州、广西、福建、安徽、上海,褐飞虱对吡虫啉达到了高水平抗药性阶段。褐飞虱对噻嗪酮的中高抗性水平也较为严重。
对此,李教授提出了稻飞虱抗药性治理的几大解决方案。可通过害虫抗药性监测及时、准确的掌握害虫的抗性分布及抗药性水平,通过抗药性监测获得害虫抗性水平变化,筛选出可替代的农药品种,为抗药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在杀虫剂选择方面,应避免使用已产生抗药性品种,避免使用导致再猖獗杀虫剂品种,如三唑磷,避免使用具有交互抗药性的杀虫剂品种如乙虫腈,选用对天敌低毒的杀虫剂如特福力、吡蚜酮、噻虫嗪、异丙威等。此外,可使用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虫剂混配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