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刘西莉教授作报告

“面对抗药性治理,我们能做什么?”据中国农业大学刘西莉教授介绍,“我国已形成了一支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杀菌剂抗性研究团队。”她提出这样一个概念,“1%的抗性菌株就可导致田间病害流行”。刘教授主要介绍了农作物主要病害及其对杀菌剂的抗性。她强调,杀菌剂抗药性严重影响粮食作物病害的防治效果,新流行病害的抗药性急需研究。
在葡萄霜霉菌对主要杀菌剂的抗性检测表明,甲霜灵抗性频率最高,烯酰吗啉已经出现抗药性群体,苯醚菌酯部分地区已经出现抗性群体,霜霉威和霜脲氰对霜霉菌的毒力较低。
江苏和安徽省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抗药性发生情况严重,药剂防效显著下降。小麦白粉病常年发生面积1亿亩左右,对当家品种三唑酮产生严重的抗药性。
另据刘教授分析介绍,近年来,水稻稻曲病每年发生面积7000万亩左右,主要依赖三唑类药剂、井冈•蜡芽菌等化学药剂防治,稻曲病菌的抗药性研究几乎是空白。水稻恶苗病,常年病害发生面积3000-1000万亩,主要依赖多菌灵、咪鲜胺等浸种,已显现出药效显著下降趋势,田间已产生了普遍的抗药性。水稻纹枯病,常年病害发生面积2.9亿亩,主要依赖井冈霉素,目前药效已显著下降,田间用药剂量由当初登记剂量75g/hm上升至375g/hm。水稻稻瘟病,常年发生面积8000万亩左右,稻瘟灵、多菌灵的抗性已比较普遍;三环唑已经使用近30年,抗药性问题需要关注。
此外,三唑类杀菌剂的大量使用,导致人类的病原菌对人药产生严重抗药性,威胁人类健康。
面对目前我国农作物的抗性不断加重趋势,刘教授为大家讲解了抗性治理策略实施要点。一是开发新药剂,在确保传统的保护性杀菌剂有一定量的生产和应用的同时,根据植物与病菌之间的生理生化差距开发和生产不同类型的安全、高效、专业化杀菌剂;二是负交互药剂,开发具有负交互抗性的杀菌剂是治理抗药性的一种有效途径;三是科学复配,在了解杀菌剂生物活性、作用机理和抗药性发生状况及机理的基础上,研制混配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