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前有棉铃虫被降服,现有二化螟再猖獗 看专家与名企如何练手再惩顽凶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96  更新时间:2018/7/28  文章录入:admin

  双酰胺类杀虫剂是作用于鱼尼丁受体的具有新颖作用机理的杀虫剂,自2008年开始在我国生产水稻蔬菜等作物上推广应用以来为我国的粮食和食品安全和提质增效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短短3年小菜蛾在我国南方部分地方就对其产生了抗性,很快水稻二化螟也仅在5-6年后在部分地方也对其产生了抗性。
  这使我们想起了上世纪80、90年代抗性棉铃虫的猖额为害,通过研发应用混配药剂等措施使棉铃虫得以控制的情景。近年来二化螟、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三唑磷和毒死蜱产生高水平抗性,目前缺乏理想的替代药剂,给抗性害虫治理带来较大困难。

  面对水稻二化螟日益严重的抗性问题和缺乏高效替代药剂的现状,我国科研部门和知名农药生产企业纷纷行动起来,加入到水稻二化螟抗性治理的攻坚战。6月1日,中国水稻研究所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携手湖南省植保植检站、衡南县农业局、美国FMC公司,在湖南衡阳召开的“水稻‘三防两控’轻简化病虫害减药控害技术集成方案研讨会暨早稻二化螟送嫁药示范现场会”,其中一个议题就是针对水稻抗性二化螟的防控问题.交流研讨并现场考察参观早稻秧田送嫁药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一、二化螟已对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产生了抗性,部分地区达到高抗水平

  氣虫苯甲酰胺从2008年开始大面推广应用,刚开始应用时是防治二化螟的高效杀虫剂,但由于连续频繁用药和不断加大用药剂量,仅4~5年后就明显出现抗性。目前二化螟对氧虫苯甲酰胺产生高抗性地区主要在浙江南部和中部、江西鄱阳湖稻区湖南南部衡阳等地区。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张帅博士介绍目前二化螟对多种药剂均有抗性隐患。
  氣虫甲酰胺:浙江、江西湖南等省部分区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3-259倍;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种群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2.3-8.6倍。
  阿茵素;浙江、江西湖南等省种群对阿维菌索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5.7~18倍;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种群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0-8.6倍。
  甲维盐:浙江省种群对甲维盐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5-18倍。
  毒死蝉:浙江江西湖南等省种群对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2-64倍;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种群处于低至中等状态.抗性倍数为8.6-15倍。
  张博士认为,短时间内新作用机理防治二化螟的药剂很难出现.因此只有在现有杀虫剂基础上研究新的施药技术,如正在试验的早稻送嫁药技术应该对防控二化螟具有定的效果。
  据江西省植保植检局钟玲推广研究员介绍赣中赣北部分区二化螟已对阿维菌素、三唑磷、毒死蜱、杀虫单、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产生了抗药性,局部对三唑磷和氨虫苯甲酰胺达到高抗水平。近两年采用耕沤灭螟秧田送嫁药和生态调控性诱剂诱控等治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  不合理使用农药、使用添加隐性成为的农药是导致二化螟抗性发展的主要原因

  据有关专家介绍,二化螟抗性暴发主要有以下原因:
  1.耕作栽培制度影响:单双季稻混栽,杂交稻扩大,导致二化螟为害重。扩种粗秆大穗型杂交稻品种,是引起二化螟种群数量显著上升的重婴原因。
  2.单一药剂连续多次使用的影响:在耕作栽培制度和品种等因索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单种药剂连续使用.加快二化螟对杀虫剂抗药性产生。农民在;一季水稻上连续多次使用氯虫苯甲酰胺.是我国水稻二化螟在短短几年内就对该药剂产生抗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3.非法添加氯虫苯甲酰胺隐性成分是导致二化胺类药产生抗性的罪魁祸首。一些企业为了提高防治效果,或是看到某个成分的效果好,不顾该产品受到专利保护却暗中添加,是导致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抗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新《农药管理条例》已经生效,含有隐性成分的农药,属于不合格农药产品,农药执法部门要加强对“添加隐性成分”的监管力度,制订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同时为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制订出台相关的保护措施,也可以使个好的产品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引领农药行业创新发展的新潮流。

  三、众专家为二化螟防控献计献策,秧苗移前施送嫁药是较为有效技术措施
  在6月1日湖南衡阳召开的“水稻‘三防两控”轻简化病虫害减药控害技术集成方案研讨会暨早稻二化螟送嫁药示范现场会上,众专家也为二化螟防控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新技术和解决方案。
  中国水稻研究所傅强研究员提出了“三防两控"轻简化病虫害减药控害技术,对常发性主要病虫害主抓“三防”,即在播种前种子处理预防种传和秧苗期病虫.移栽前送嫁药预防大田前期病虫、破口前综合用药预防期病虫,对暴发性和流行性病虫害还需进行“两控”,即分别在分蘖末期和穗期实施达标防治。
  其中针对二化螟提出了适度高剂量送嫁药技术,通过适度提高农药使用的剂量,确保栽后25-30天仍有足够的剂量杀死目标害虫。就尚未对康宽产生抗药性的二化螟种群面言亩用康宽75-150g作送嫁药在浙江富阳江西成新农场均能有效控制早稻代二化螟减少大田前期-一个月内对二化螟的用药,且减药省工效果显著;对康宽产生抗药性的二化螟种群康宽作送嫁药需更高剂量才能减轻大田前期二化螟的发生。
  江西省植保植检局钟玲推广研究员在其水稻农药减量技术集成优化与推广应用报告中也提出了早稻农药减量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在落实非化学防控措施的基础上,抓好种子处理秧苗送嫁药和破口抽穗初期混合用药保穗。其中,送嫁药在秧苗移栽前2-3天施用.药剂选用溴氰虫酰胺或氯虫苯甲酰胺,可有效预防大田前期二化螟。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吕仲贤研究员也分享了基于生境调节的水稻害虫控制和生态工程技术.通过水稻害虫生态控制技术措施,来控制害虫种群发展,减少害虫虫源基数,降低种群发展速率控制危害种群数量;提高天敌控害能力保护天敌原有数量促进现有天敌增殖增加外源天敌功能。但他也认为生态控制不能完全替代农药防控。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药械处张帅博士也对送嫁药防控水稻二化螟技术进行了探索,他认为二化螟最佳用药时机难以把握生产实际中施药时间容易偏迟送嫁药可克服这些困难或问题,且初孵幼虫对药剂更敏感,即使摄入较低的药剂也可以死亡。他还指出高剂量康宽送嫁药技术可较好控制- 代二化螟发生危害.减轻大田期二化蛔的发生基数.保护自然天敌种群的尽早建立,十分轻简实用。
  四、防控二化螟猖獗为害,FMC推出康宽提早施用新技术
  康宽以其高效低毒环保以及所具有新的作用机理等优点,一进人中国市场就广受热捧,成为防治水稻螟虫的主力军。然后如前述各种原因,我国湖南江西浙江等水稻种植区已经呈现对其越来越严重的抗性。
  面对抗性二化螟的不断猖獗为害以及近几年内很难再有针对防治螟虫新作用机理的农药产品投放市场的情况下充分挖掘现有产品的新的功效新的使用技术将成为延长一个优秀的产品重要手段,为此自2017年富美实收购杜邦的康宽等产品后,也在进一步发挥康宽更大价值,力争延长其使用寿命,从而造福中国农业。
  针对此次水稻二化螟送嫁药示范现场会富美实杀虫剂品牌经理姜勇博土也向大家分享了“科学、精准用药促进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治理,以及用康宽实现水稻螟虫绿色防控”新技术。
  在新技术中.他提出了预防目前二化螟仍然对双酰胺类药剂感的区域,通过“康宽早用”技术延缓抗性的产生.是二化螟抗性治理的核心工作。“康宽早用”技术,即传统康宽在水稻上的用药时间提前,从封行期以及破口前各一次用药提前至分蘖初期和封行期各一次用药,而且.首次用药须在大田第一代害虫进入田间为害之前用药。
“康宽早用”,具体到对田间第一代螟虫的防治,就是见蛾打药,或在蛾产卵前即用药,改变过去见枯鞘才打药的方式,把对田第一代螟虫的防治时间提前十多天至蛾进入田间交配、产卵之前,让康宽充分发挥影响成虫定向、交配以及产卵的作用,以及对初尤其高效的作用.从而提升康宽对螟虫的防效,进而降低虫口基数。
  据姜博士介绍首批直播稻康宽早用区域田间蜘蛛数量始终高于其他处理区;首批直播稻康宽早用区域,有效分蘖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区。
  抓好分蘖初期加封行期的两次用药,尤其是第一遍药更早施药能用更少的打药次数,更高效地防治水稻螟虫。对机插秧面言足量送嫁药让施药更精准。
  五、为何康宽提前用药防治结果差别这么大?
  原来,提前用药,首先康宽能干扰蛾的交配产卵使得田间的蛾量卵量显著下降;其次。能充分发挥康宽对幼虫尤其高效的特点:触杀作用有效控制初孵幼虫;在螟虫钻蛀危害之前植株上就布满康宽,只要螟虫一取食就会摄人康宽螟虫初孵幼虫有取食卵壳的习惯,若雌虫将卵产在喷了康宽的水稻叶片上卵壳表面就会留有药剂初孵幼虫因取食卵壳而摄人康宽。早用康宽,改变了传统用药方式对害虫的狙杀方式成为对害虫的伏击和围猎。
  早用康宽.也可以使后期其他害虫的防治更轻松了!原因就在于康宽对天敌的保护利用。康宽早用能让天敌从开始就保持相当的种群,越到后期,天敌数量越多,对康宽的靶标告虫或者非靶标害虫天敌都能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所以,水稻后期整个虫害发生都会偏轻。
  康宽早用,因为能更好地防治害虫,更好地保护利用天敌所以水稻也会更健康。据在湖南衡阳三塘镇送嫁药示范现场观摩,大家明显地观察到,康宽早用地田块中,水稻的株高、茎杆的粗壮、根系的发达和健康程度.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区。
“绿水青山枉自多 华佗无奈小虫何。“这句诗是当年描绘人们针对血吸的无奈。然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相信有国家的重视,有众多专家和农药企业携手合作共同努力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水稻二化螟防控攻坚仗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