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高达40%~50%。带菌种子、病稻草堆和未腐熟的含稻草肥料,是每年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来源.秧苗或成株叶片遭受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稻瘟病可危害叶、节、穗颈和谷粒。
一、不同部位的发病症状
1.苗瘟。一般在秧苗3叶期前发生。开始在芽和芽鞘上出现水渍状斑点,后病斑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而枯死。潮湿时病部可长出灰绿色霉层。苗瘟在菌量大、雨水多、气温适中及秧苗密度大,田间秧苗株间湿度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苗瘟。
2.叶瘟。秧苗3叶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一般在分蘖期至拔节期盛发。在感病品种上最常见的典型症状是梭形病斑,两端常有向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围有浅黄色晕圈,背面有灰色霉层,这种病斑扩展较慢。感病品种在有利的发病气候条件下,叶子常产生暗绿色近圆形至椭圆形病斑,正反两面都有大量灰色霉层,这种急性型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在高度抗病品种的老叶上,仅产生针头大小的褐点,多局限在叶脉间.病变中央为褐色坏死部,不产生孢子。
3.节瘟。在茎节上产生黑褐色或黑色斑点,多在穗颈以下第-、二节上发生,病斑在节上成环状蔓延,最后整个节变成黑色,节部收缩.致使茎节折断.穗干枯。
4.穗颈瘟和枝梗瘟。发生于穗颈、穗轴和枝梗上,围绕穗颈和小枝梗产生淡褐色或黑褐色的变色部,穗颈发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局部枝梗发病形成“阴阳穗”,发病迟的谷实不饱满,降低千粒重。
5.谷粒瘟。发生在谷壳或护颖上,谷粒发病早的可使谷粒成为灰白色的半壮谷,发病迟的形成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斑点。
6月下旬或7月上旬分蘖期雨水多,叶瘟发生较重,今年尤其要注意早稻叶瘟的发生与危害。
稻瘟病的发生与水稻叶片的一些特征有关,凡是稻株叶片宽阔,披度越接近水平的品种,分生孢子落在叶片上的数量越多;叶片窄而挺直的落附孢子数少。株型披散的水稻品种,田间湿度高,凝聚在叶片上水滴不容易消失,有利于病菌侵染和滋生。在水稻品种之间,它们对稻瘟病的感病与发病情况有-些差异,杂交稻品种与梗稻品种相比,前者植株高大,叶片披垂,遇到适宜的条件更易遭致稻瘟病的危害。
在不同类型稻瘟病发生时,特別要注意的重点是叶瘟,它的发生严重与否预示着以后的危害程度。如果发生穗颈瘟,一般防治效果都不太理想。叶稻瘟发生时,要持别观察它的慢性型病斑和急性型病斑.因为它可以看出品种间的不同抗性及发病的严重程度.然后确定防治方法。
二、两种病斑的观察与区别
一是慢性型病斑:病斑呈梭形,最外层有黄褐色晕圈,称中毒部,由病菌分泌的毒素所致;内圈为褐色,称坏死部;中央呈灰白色,称崩溃部,叶组织细胞全部被破坏。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称坏死线。这三部一线是稻瘟病慢性型病斑的主要特征也是典型症状。典型的慢性型病斑呈纺锤形,最外层黄色,内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褐色坏死线向外延伸成长条状,病斑背面也可产生灰绿色霉层。,
二是急性型病班: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或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合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急性型叶稻瘟发生后,如果用药防治效果不佳时.必须及时更换农药品种,在破口期要重防穗颈瘟。
三、稻瘟病防治技术
防治水稻叶稻瘟,在大田分蘖期开始,每隔3天调查一次.主要查看植株上部三片叶,如发现发病中心或叶上出现急性型病斑,即应立即用药防治。每亩可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或40%稻瘟灵(富士-号)乳油60~70毫升.对水50-60公斤喷雾.重病田喷药两次,间隔期7-10天。将三环唑与稻瘟灵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对水稻叶片的保护作用,减缓田间抗药性病菌群体的发展。另外,还可以换用咪鲜胺、乙蒜素、春雷霉索的药剂。
水稻破口期是用药防治穗预瘟的关键时期,田间有稻株破口即可用药,用药时间推迟,穗颈瘟防治效果会下降。水稻抽穗期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气,要抢在阴雨前用药,或抓住雨停的间隙用药,以免错过防治适期而影响药效。结合防治稻曲病.将首次用药时间,提早到水稻破口前5-7天,也是可以考虑的,但在选择药剂时,要选用三环唑、稻瘟酰胺.吡唑醚菌酯等內吸性强、持效期长,对水稻穗颈瘟防治效果好的药剂,并用足药量,每亩用三环唑纯药20~30克.或稻瘟酰胺纯药20克左右,或每亩用吡唑醚菌酯纯药6克左右,对水喷雾防治。看天气等情况.在齐穗期再用一-次药,以保证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