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生地区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于全世界穗期多雨、气候潮湿地区,其中安徽和江苏沿淮及其以南、湖北江汉平原等麦区大流行风险高,长江中下游其他麦区和黄淮南部麦区有偏重流行的风险,黄淮北部、华北南部、西南和西北部分麦区有中等流行的可能。
2.小麦赤霉病菌产生的毒素
小麦赤霉病菌可以产生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ON)、雪腐镰孢菌烯醇(NIV)、玉米赤霉烯酮等多种毒素。DON可导致动物拒食,食用后可导致呕吐(也称“致呕毒素”),还可导致作物免疫下降和致畸。玉米赤霉烯酮可导致怀孕母畜流产。我国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小麦和玉米中DON的限量指标为1 mg/kg。
3.病害加重的原因
菌量: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年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在2%~10%,高于1%的流行指标。
品种抗病性:宁麦、扬麦和镇麦系列等为较抗品种,其它多数为感病品种。
抽穗扬花期的气候条件:气温在15℃以上的连续2~3个阴雨日,病害就可能流行。目前小麦田间的群体量加大,田间的郁闭度高,冠层的湿度较高,会加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另外,近几年小麦播种期逐渐推后,成熟期随之推迟,造成后期温度条件更易诱发赤霉病。
4.小麦赤霉病菌的化学型
根据产毒素类型的差异可分为3个化学型:3-AcDON、15-AcDON和NIV化学型,其中,3-AcDON化学型菌株致病力和产毒能力最强。
我国来自温暖地区的小麦赤霉病菌为3-AcDON型,来自冷凉地区的赤霉病菌一般为15-AcDON。淮南和沿淮麦区主要以3-AcDON为主。
5.药剂防治:深泰柯欧,在小麦扬花期兑水喷雾,每亩药剂30克,兑水量30升,可防治小麦赤霉病,延长灌浆时间,增加产量。本文转自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